政策配合:USR

()107-110年實施措施
多年來,亞大不斷積累社會責任實踐成果,於2018年成立「亞洲大學社會責任發展與實踐中心(USR中心)」,以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為使命,結合教研產能量,解決社區/社會問題,促進經濟、環境及社會永續發展。並設置「亞洲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諮詢委員會」,協助規劃與檢核推動社會責任實踐的方向與成果。積極建置鼓勵師生社會參與的行政支持機制,包括教師評鑑與多元升等加分、獎勵USR教案、選拔USR傑出績優人才等,並持續滾動修正相關辦法。
2020年,依據校務發展重點,透過AI技術加值,成立「亞大AI-USR實踐基地(AI-USR Hub)」,孵育校內USR計畫發展萌芽並茁壯深耕。

()107-110年實施成效
教育部第一期推動USR計畫,本校獲補助種子型計畫「大學在地攜手共創阿罩霧銀髮風華-遠離失智創新整合照顧行動計畫」,並於第二期升級為萌芽型計畫「打造高齡失智友善城鎮:失智識能x瑞智升級x智能輔助」,此外,自107年起,本校透過高教深耕計畫培育校內USR實踐計畫,107年補助8件種子型計畫案,108年補助9件種子型計畫案,109年補助5件種子型計畫案及3件萌芽型計畫案,110年持續補助5件種子型計畫案及3件萌芽型計畫案。由深耕計畫及教育部補助之USR實踐計畫,社會影響人次累計已達95,843人次,另外五級檢傷APP使用人數超過5萬人次。

高教深耕計畫107年補助案包括:
1. 王晴慧教授團隊-「大學在地共創部落奇思夢想-松鶴原民學童原創力栽培暨文化深耕實踐計畫」
 
以「搶救部落傳統文化逐年流失的危機」為議題,從尋訪部落故事、建構部落故事數位繪本、部落族語數位繪本至教唱部落傳統歌謠、編演部落音樂劇等,逐步落實部落文化之傳承;並活用部落場域的生態環境,研創部落生態智慧遊戲設計,同時從部落文化脈絡出發,協助松鶴部落進行社區美學主題定位、設計部落裝置藝術,厚實部落文化觀光的魅力。
主要成果及亮點:(1)協助製作部落故事數位繪本,補強部落兒童數位能力普遍弱化之現象;(2)協助共創部落音樂劇,培養部落兒童的文化創意;(3)研創部落生態智慧遊戲,培育大學生與部落兒童投入部落生態導覽之能力;(4)協助松鶴部落營造公共空間的美學設計,攜手妝點部落公共空間,營造社區魅力;(5)打造部落兒童演繹故事的軟實力,達到傳承部落文化之宗旨;(6)開發「部落兒童原創力創新課程」,解決松鶴部落傳統文化逐年流失的危機。

2. 李明明教授團隊-「大學在地銀髮樂活-食安與成功老化計畫」:
 
以長照與食安議題是目前社區健康促進為議題,不僅推動社區營養食療觀念,並透過專科醫師的評估與失智症資料庫的分析,有效降低失智發生,進而與社區長期照護據點結合,讓學生學習到銀髮族長期照護實務經驗。
主要成果及亮點:(1)USR研究生與CSR業師偕同帶領課程辦理社區樂活工作坊,共計200人次參與;(2)邀請健康照護專家進行社區健康樂活講座,共計200人次參與;(3)藉由計畫,學生將課堂所學創意知識得以發揮並回饋社區,並幫助年輕世代了解老年人身心方面的變化及需求;(4)進行銀髮族健康促進活動,減少老化計慢性疾病的發生等成效。

3. 李明榮教授團隊-「銀髮族匹克球體適能健康促進計畫」:
 
以「銀髮族體適能能力」為議題,(1)將議題融入課程,透過PBL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及(2)規劃學生在社區或產業中見、實習等方策略推動計畫,以期解決銀髮族體適能能力,並達到社會互動、保持活躍、獨立、樂觀和認知健康等五點效果,同時培養學生從社區中發掘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及培養學生投入相關產業就業或創業,完成創業的夢想。
主要成果及亮點:(1)利用匹克球體育課程進行PBL服務學習課程,完課人數87人。服務中市四張犁社區、台中市立德社區、台中市大里區永隆社區、台中市霧峰區六股社區、台中市太平區宜欣社區等社區人次約890人次;(2)活耀長者的比率提升10%,健康運動時間和頻率的提升8%(3)促進社區長者的健康,健康的長者可以減輕家中的經濟與照護壓力,同時也減輕政府的健保照護財政負擔。

4. 林家安教授團隊-「島嶼邊界的寫作-台西村的文化培力與健康照顧計畫」:
 
本計畫以「長期遭受工業發展空氣汙染的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為議題,導入在地關懷、健康照顧、環境保護與文化數位知識,以影像紀錄、文化培力及藝術介入等方式,參與記錄地區組織與內隱文化;同時藉由評估找出台西村長者需求,從社會資源連結與日常生活功能提升二面向,透過代間教育,台西村長者與學生共同參與,結合地方產業資源,共同促進台西村社區文化創新發展,並增進學生對在地認同,實踐人文關懷及社會服務精神。
主要成果及亮點:(1)舉辦影像工作坊來相互學習,透過影像的拍攝企圖創造農村記憶與見證的可能,並成立台西村影像館,辦理環境影展;(2)利用無障礙居家及社區環境及長者各項功能性體適能兩項評估找出台西村長者居家環境改善及健康照顧需求,以提供改善之建議。透過有效的評估,於台西村進行盤點,對焦需求問題,並研提問題潛在解決方案,以冀打造「即時性」與「整合性」的醫療照護網絡,讓台西村不再有醫療偏鄉之憾。

5. 林錫銓教授團隊-「在地歷史建築活化再發展:『老無老樸素藝術中心』亮點營造計畫」:
   
以霧峰的地方重建與再發展為議題,旨在協助霧峰在地營造一處文化觀光新亮點,使舊教育廳發展成為「老無老素樸藝術中心:一個實踐圓滿老化的樂齡藝術教育與交流中心」。並利用協助歷史建築活化營造與文化觀光推展的過程,帶領休憩系與創意學院學生展現藝術創價與文化觀光行銷的創價創業能力。
主要成果及亮點:(1)結合休閒與遊憩管理系、商品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系與數位媒體設計系之「event management」、「旅遊產品與市場開發」等五門課程以及各系畢業專題學生共約200人的參與;(2)活化舊台灣省教育廳成為老無老素樸藝術中心,使成為的霧峰文化觀光新亮點;(3)藉由該場域舉辦「霧峰轉型發展座談會」連結產官學與一般民眾,建立霧峰文化觀光發展之整合平台,形成發展共識;(4)結合臺中市政府學習型城市計畫舉辦「霧峰轉型試驗城鎮之旅」首部曲遊程試行活動,更推進了霧峰的區域治理;(5)成立在地的「魚鳥文化志工隊」深耕在地與亞大間的交流等。

6. 施養佳教授團隊-「菇類產業鏈結與在地關懷實踐計畫」:
 
以菇類產業面臨轉型壓力為議題,利用亞洲大學「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過去7年之研究成果及經驗,結合校內其他學院專業教師及「新興保健菇類技術產業聯盟」會員,關懷在地菇農,協助他們提升菇類栽培新技術及運用工業4.0增加產量。
主要成果及亮點:(1)利用「生技事業經營管理實務」、「資訊與科技」及「食品化學專論」課程,透過三門課程融入PBL+USR計畫的議題,培養學生問題解決之能力,學生解決問題之成果共計5件;(2)與霧峰農會及在地菇農業者建立起緊密的夥伴關係策略及產業鏈結。(3)已培育108位學生。

7. 柯慧貞教授團隊-「台中市中小學生網路與手機成癮之預防及處遇計畫」:
 
以台中市「學生網路與手機成癮防治」為議題,結合網癮防治中心、心理系、視光系、資工系、生資系以及中國醫藥大學精神科師生與國高中團隊與家長,共同合作形成3C成癮防治USR聯盟,持續推動網路成癮防治與視力保健社會倡導議題,提升台中市中小學生的健康上網素養,並及早有效輔導中小學生的網路及手機成癮問題。
主要成果及亮點:(1)已發展成癮學程與特色課程,修課人數達360人、跨領域工作坊人數達294人;(2)場域實踐,包括:(A)一級預防:已發展宣導卡、提升動機提升方案、預防失控方案、延宕滿足等方案,提升學生健康上網知能態度,受益學生人次達350人次;(B)二級預防:進行中小學生3C沉迷的篩檢與早期處遇,沉迷高關懷群受益學生達2,033人次;(3)已完成教師與專業人員培力、家長培力,受益人次達3,247人次;透過社區產業連結及大眾教育(影片),增進對網路與手機沉迷的問題、成因及改善策略之認識,受益人次達17,372人次;(4)國際聯結部分,已簽署四國五中心的MOU,辦理一次網路成癮國際會議;出席國際USR論壇會議二次。

8. 詹雯玲教授團隊-「下一站幸福-弱勢兒童夢想起飛計畫」:
 
以「陽光利他」為目標,扣緊「開拓弱勢學童視野」為主,結合跨領域學科,融入USR精神,秉持將脫貧的力量交還學童手上,透過一系列活動,帶領師生了解在地文化及人文風情,關懷弱勢學童,並提升師生與社會大眾對「不山不市」弱勢學童之關注與回饋。
主要成果及亮點:(1)導入「行動醫療APP」、「能源技術導論」及「文學與生活」等課程,結合專題導向及問題導向學習,由學生觀察實踐場域發現學童基本之資訊知識不足,原擬教學APP,對學童而言門檻過高,故改活動主題,由學生依據觀察到的實踐場域學童之需求,為其量身訂作各式APP,透過生動有趣之APP,學習資訊與醫學常識,達到寓教於樂(2)輔導學童手繪年曆並進行產業促銷義賣;(3) 結合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一系列社區講座,深耕地方;(4)以竹子坑教會為起點,未來將藉由教會網絡,擴大服務對象。

高教深耕計畫108年補助案包括:
1. 王昭能教授團隊-「智慧漁場管理之科技導入計畫-以台南市北門區為例」(新興型計畫)
 
以「環境衝擊、產業人力老化及致養殖經驗與技術的傳承問題」為議題,透過應用科技導入的思維,研發智慧漁場管理平台,以解決養殖業目前所遭遇之問題,有效提升傳統養殖安全與產能,進而推動產業管理智慧化的方向發展。
主要成果及亮點:(1)課程導入:物聯網核心技術(35人修課)、嵌入式系統導論(35人修課)、人機互動概論(34人修課),培養學生實務應用開發能力,利用北門魚塭為場域,帶領資訊電機學院和醫學暨健康學院和創意學院之學生,將所學應用於未來農漁牧4.0時代的應用與實戰能力;(2)應用科技導入的思維,結合通訊科技、物聯網、雲端運算、數據科學及人工智慧之技術整合於開發智慧水產養殖管理平台,包括(A)建構智慧成本管理系統:紀錄飼料成本、換肉率等相關數據,提供漁民掌握成本之管理能力;(B)建構智慧水質監測平台:應用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監控水中溶氧量、與水上水下溫度等數據,協助漁民以數據化方式瞭解水中狀況,及時找出因應方式;(C)建構智慧水車監測平台:即時監控魚塭水車狀況,穩定的中溶氧量等。

2. 王晴慧教授團隊-「大學在地共創松鶴部落人文再造暨原鄉創生實踐計畫」(延續型計畫)
 
從在地需求與地方創生的動機出發,規劃出三個子計畫(部落敘事數位實踐計畫、部落生態旅遊實踐計畫、部落社區美學實踐計畫),分別就部落的文化、敘事、藝術、生態、美學等面向進行重整與打造,期能達到部落文化創新教育與永續城鄉之目標。
主要成果及亮點:(1)課程融入PBL+USR計畫的議題,培養學生問題解決之能力,相關課程與營隊活動包括繪本文學欣賞、創業管理、生態旅遊、創意繪本營,共計150人次參與;(2)培育部落學生與大學生之圖像敘事創造力,並藉由大學生與小學生攜手共創「松鶴部落數位繪本」,使斷層的部落文化有所傳承(3)協助研發松鶴部落桌遊產品,以扶植部落生態觀光之發展,促進地方創生之機能;(4)形塑松鶴部落社區美學特色,打造部落閒置空間為「相信廣場」,以凝聚部落居民情感的融合,並藉由社區美學的導入,促進部落文化觀光魅力。

3. 李明明教授團隊-「在地銀髮照護健康城物聯網服務-銀髮樂活產業創生的開發計畫」(延續暨整合型計畫)
 
以霧峰社區(六股、北柳、錦榮社區)的區域性健康問題為議題,並聚焦於銀髮血糖、血壓、骨質狀況及早期失智等問題上。透過計畫執行帶動學生參與及在地認同,並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提供長者圓夢的機會,使長者能夠在成功老化的概念下,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與健康生活。
主要成果及亮點:(1)導入「中醫藥養生產業經營管理」及「中藥生技食品與日常保健」之跨領域學習課程;(2)優盛醫療器材悠活系統合作1件;(3)發展銀髮悠活休閒產業,增加一條銀髮悠活小旅行方案路線。
4. 柯慧貞教授團隊-「台中市中小學生網路與手機成癮之預防及處遇計畫」(延續型計畫)
 
持續以「台中市學生網路與手機成癮防治」為議題,透過執行「研究發展」、「課程發展」、「實踐服務」、「社區培力」、「國內外資源聯結」等策略,以達成1)培育跨域大學生與研究生,提升社會關懷與問題解決能力,積極投入與協助解決E世代的新興議題、2)發展有效預防與輔導治療網路與手機沉迷方案,並於場域實踐,有效降低中小學生網路與手機沉迷高風險、3)透過教師培力、家長培力、資源連結及大眾社會教育,擴大網路與手機沉迷的問題意識與改善方案的效益、4)與國際鏈結,分享台灣經驗,進行國際交流等目標。
主要成果及亮點:(1)已發展成癮學程與特色課程,包括「網路成癮防治專題」及「憂鬱、自傷及網路成癮防治實務」等10門課程,修課人數達398人、跨領域工作坊人數達358人、無網路生活教育營前工作坊與營後反思督導工作坊人數達108人;(2)場域實踐,包括:(A)一級預防:已發展宣導卡、提升動機提升方案、預防失控方案、延宕滿足等方案,提升學生健康上網知能態度,受益學生人次達381人次;(B)二級預防:進行中小學生3C沉迷的篩檢與早期處遇,沉迷高關懷群受益學生達1,882人次。(C)三級預防:全國首創無網路生活住宿教育營隊,有效降低學生網路與手機沉迷高風險(有效改善率94%),受益人次達529人次;(3)已完成教師與專業人員培力、家長培力,受益人次達4,199人次;透過社區產業連結及大眾教育(影片),增進對網路與手機沉迷的問題、成因及改善策略之認識,受益人次達14,688人次;(4)國際聯結部分,持續依據已簽署之四國五中心的MOU進行國際合作,出席國際USR論壇會議二次。

5. 林錫銓教授團隊、詹雯玲教授團隊及施養佳教授團隊協力推動「『霧峰-試驗之城』創生共學行動計畫」(內含3件子計畫)(延續暨整合型計畫)
         
目前霧峰發展的主要課題有三:地方文化光榮感的重建、各部門資源的整合以及在地特色產業的創新推廣(主要是文化觀光產業與新健康農業)。以「霧峰轉型試驗城鎮之旅」的規劃推展作為地方的發展願景,結合地方產官學,從五個面向開始展開再一次台灣社會轉型試驗的帶領。全面性地創新探索未來台灣文明轉型之重要內涵,包括文化面的「在地文藝復興運動」、農業面的「新健康農業推廣」、政治面的「詩情民主運動」、社區面的「綠活生態村」建造以及教育面的「全人生態教育促進」。透過在地認同的連結、投入實踐場域,讓亞大學生從養成社會關懷,進而在實際面對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專業的敘事力與創造力,並推動「新健康農業推廣」、「綠活生態村」及「全人生態教育促進」三個面向的計畫執行。
主要成果及亮點:(1)「新健康農業推廣」面向:(A)計畫導入課程包括「生技事業經營管理實務」、「程式設計與智慧應用」、「企業倫理與永續經營」及「感官評估與實務」;(B)藉由「實際場域踏查」、「議題專案導向PBL」課程、「學生多元敘事力工作坊」等培訓活動,訓練學生之「問題發現力」、「洞察力」、「團隊合作力」、「溝通力」、「創新力」及「領導決策力」;(2)「綠活生態村」面向:(A)計畫導入課程包括「網頁系統開發」、「資料結構與演算法」及「職能治療倫理與規範」;(B)透過職治系學生為社區高齡長者依據體適能檢測,並量身打造健康操,帶領社區長輩活動筋骨,以增進社區高齡者體適能及促進社區文化人情交流;(C)透過「手工皂教學」及「科學實作—天氣瓶」等活動,訓練社區高齡長者記憶力與按照步驟操作的能力、手部精細功能,加強年長者動態站姿平衡;(D)教導年長者如何使用平版電腦自拍,使年長者瞭解時下的流行、與年輕人有共同的話題,並瞭解3C產品對生活帶來的各種便利;(E)透過青銀共行、共學及共藝,認識及學習小農產品及手作產品銷售技巧,以期拓展社區老人經濟能力,同時透過對景點進行景觀彩繪與拍照,並於期末發表成果作品,進而提升社區老人自我認知價值;(F) 由生醫系領學生開發網頁系統平台,同時展示社區發展協會簡介及呈現在地產業,達到宣傳效果兼俱媒合功能;(3)「全人生態教育促進」面向:(A)計畫導入課程包括「移地教學:領導與創新」,表現技法(),休憩系、視傳系、數媒系之專題研究等共8門課程;(B)創發「老玩藝握手市集」、「阿罩霧素樸藝術節」活動品牌;(C)研創魚鳥相關文創紀念品15件;(D)帶領在地素人藝術創業20人以上。

6. 林家安教授團隊與張建人教授團隊合作推動的「雲林縣口湖鄉-農業3.0,產業品牌提升整合行銷計畫」(內含2件子計畫)(整合型計畫)
         
秉持大學善盡社會責任的精神,實際能以深根的理念將學術專業以永續經營的社會服務態度進入一個真正有困難及有迫切需要的村落,期待可以帶動鄉內的居民對生命的價值再次點燃,對自我的及社區的健康照顧有著正向及積極的動機,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維護其基本之人類尊嚴及再創造社區在地的價值。計畫以產業行銷與藝術介入及長期健康照顧之教與學方式作為主要的操作方法,將核心價值定位在產業行銷與藝術介入、長期健康照顧的二大主軸,透過跨專業科系所的合作,帶領師生攜手投入在地關懷、健康照顧、環境保護並透過產業行銷與健康照護知識的收集儲存傳遞分享利用與創造,作為本計畫知識建構的策略與方法,同時連結相關社會資源使在地社區發展深耕重生,使達到本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核心意義與目標。
主要成果及亮點:(1)計畫導入課程包括「故事腳本設計」、「影音紀實節目製作」等4門課程,共291人修課,提供學生更多學習、思考、反思、轉化等的學習過程,使具備資訊媒體設計、應用等專業技能;(2)以「在地關懷」議題為核心,連結產官學及地方社區發展單位資源,提升在地養殖漁產品品質及競爭力,建立具獨特性之「海味口湖」地方品牌,並促成人口的回流;(3)並透過食漁教育推廣增加在地友善水產品的價值,帶動消費者支持在地生產養殖水產品的消費意願,進而提升養殖漁村競爭力;(4)協助業者完成生態園區之規劃與活動設計,同時在網路行銷上,協助產品網路行銷影片之製作;(5)透過評估找出口湖鄉長者之需求,從找議題的過程中,讓大學生與長者共同學習,建立在地認同感,並促進世代交流。

高教深耕計畫109年補助案包括:
1. 王昭能教授團隊-「智慧水產養殖之科技導入」(種子型計畫)
 
以「環境衝擊與養殖經驗與技術的傳承問題」為議題,透過應用智慧型傳訊記錄器自動將監測資料傳送至雲端平台,結合人工智慧技術針對不同魚塭的飼料管理與水質監控,即時數據分析,提出最佳養殖方案,以制定配套措施改良與方案。
主要成果及亮點:(1)透過PBL課程融入開發智慧水產養殖學習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與雲端技術等創新思維,培育36位學生一起將北門養殖之科技導入之問題帶回課堂討論,思考解決之道;(2)智慧養殖系統共導入58座魚池;(3)培育在地養殖業者80位,可促進國內西南沿海偏鄉創新轉型以及提供年青人就業機會,更有機會孵化出智慧養殖在地化。
2. 蔣育錚教授團隊-「開發可應用於食品安全及其供應鏈管理之AI人工智慧系統」(種子型計畫)
   
以「糧食安全與人民健康」為議題,開發之新興虛實整合之關鍵技術,來解決目前國際糧食安全與人民健康之重要相關議題。計畫執行重點包括開發新型的檢測晶片與新型的溫度感控晶片,用以檢測食品中重要的病原菌與監控食品的溫度,透過無線充電技術能提供晶片長時間主動發射訊號,擁有主動式RFID及被動式RFID的優點,帶動另一波的標籤革命,運用在食品安全上,能監控溫度的變化,全程監控搭配溯源及履歷機制讓商品更透明。
主要成果及亮點:(1)開發食品安全檢測與監控技術,109年獲得2項國家新創獎肯定,分別為(A) 2020國家新創獎-新創精進獎,題目為無線傳能即時感溫監控半導體晶片於食品安全之開發與應用,(B) 2020年國家新創獎-新創精進獎,題目為:「益生菌及病原菌之基因探針、引子及生物晶片之開發與應用」;(2)109年新冠肺炎剛開始時,即協助國內廠商進行產品確效與認證,協助兩家檢驗廠商獲得國家SNQ標案三件(艾克索、藍氧棒),協助廠商衍生利益達1500萬以上;(3)陸續提供2500瓶以上,以食用級食鹽電解之次氯酸水(50PPM100PPM),提供學校職員工及周邊學校或經常往來辦理活動之高中職學校,用以增加各級學校防疫工作,提供獲益人次逾5000人次;(4)與農業群暨食品群群科中心開設新課綱課程教師專業進修研討會:「食品快速檢測技術之應用與實習」研習會,對象為全國高級中等學校食品群科教師,教導有關食品安全新知識,以培育高級人才。

3. 薛榮銀教授團隊-「亞洲大學智慧農業品質、品牌認證平台-以科技導入稻米產業為例」(種子型計畫)
   
以「臺灣農業平均收入低、傳統農產運銷系統讓農民難有議價能力、農業人口老化、農藥殘留與全球競爭等問題」為議題,透過「亞洲大學智慧農業品質、品牌認證平台」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品質並有效協助農民建立農產品牌,以維持農民生計。
主要成果及亮點:(1)完成系統架構之建立與農產品影像專屬特徵之擷取,及農民與消費者端行動應用程式之架構設計,取得發明專利;(2)培育學生逾15名。

4. 蔡淵裕教授團隊-「偏鄉地區智慧化緊急檢傷及遠距醫療」(種子型計畫)

以「偏鄉地區硬體設備缺乏、軟體支援度不佳,民眾無法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資源」為議題,透過提供精準醫療診斷輔助與緊急檢傷服務,改善偏鄉地區醫療技術不完善的問題。
主要成果及亮點:(1)已完成五級檢傷與個人生理數據擷取行動應用程式的製作,五級檢傷APP109年有48,321人次的使用紀錄,將整合至台中市緊急醫療e化系統;(2)整合智慧手環提供使用者步數與睡眠等生理訊號歷史資料查詢,並完成人體骨架擷取;(3)培育30名學生;(4)與廠商簽訂兩件合作案。
5. 廖岳祥教授團隊-「縮短中小學AI素養落差」(種子型計畫)

依據108課綱「AI教育化、教育AI化」之策略,以「偏鄉教育資源較少且相關資訊吸收不足,導致AI素養落差產生」為議題,針對偏鄉地區中小學提供「AI初級課程」及「AI進階課程」訓練,以活潑、生動、寓教於樂的AI課程進行教育,使參與學員在AI素養與AI應用皆有實質而正面的提昇,進而改善AI素養落差問題。
主要成果及亮點:(1)完成AI初階課程及進階課程之設計;(2)完成6位種子教師之教育訓練;(3)協助訓練偏鄉中小學生617人次,包括11AI初級課程(333人次)1AI進階課程(30人次)3AI科普講座(254位偏鄉中小學生)

6. 林錫銓教授團隊-「『台灣轉型試驗文化』創新實踐計畫」(萌芽型計畫)
   
以「闡揚霧峰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地方精神」為議題,透過舉辦節慶活動與培力工作坊,將「阿罩霧人文劇場」的文化觀光發展理念推廣深化,並引導同學進行跨領域之地方創價學習。
主要成果及亮點:(1)結合跨四院系共10位老師之數門課程與多項學生專題,進行議題導向的創新教學;(2)配合區公所一區一特色「看見人文阿罩霧計畫」舉辦「阿罩霧文化辦桌」,建構霧峰人文博覽會雛形;(3)舉辦三場「阿罩霧人文劇場」工作坊,跨領域探討戲劇性體驗旅遊事業的發展,並開發多項在地特色文創商品。

7. 李明明教授團隊-「大學在地食農教育-農業價值創造與永續經營計畫」(萌芽型計畫)

以「食品安全、營養教育、產業鏈結」為議題,並以106年度大學在地長照銜接健康促進與營養共餐計畫為基礎,串聯107108年度大學在地銀髮樂活食安與成功老化計畫,從過去執行的成果並延續合作經驗,帶領學生一起合作發揮所長,使食品營養的教育能對社會大眾食的健康與食的安心發揮作用。
主要成果及亮點:(1)完成食農教育導入大學部課程教學內容二門 (108-2 中藥生技食品與日常保健、109-1中醫藥養生產業經營管理)(2)共辦理食農與食安教育專題講座六場次,共計參與學生250人次;(2)完成12場校外食農教育及12場校外食品營養衛教等活動;(3)協助彰化市在地食材開發社區營造計畫方案場域勘查輔導2(桃源社區、石牌社區)(4)完成輔導彰化市在地企業投資傳統農業科技創生計畫輔導4(萬生科技、革新科技、八卦山咖啡張、博智先進)(5)完成彰化市政府委託規劃國發會地方農業創生計畫提案一件。

8. 柯慧貞教授團隊-「資訊素養要扎根,健康上網不上癮計畫」(萌芽型計畫)
 
以「全國中小學生手機與各類型網路沈迷」為議題,透過(1)發展相關課程,培育跨域大學生與研究生,提升對網路沈迷議題的社會關懷與問題解決能力,積極投入與協助解決E世代的新興議題;(2)發展有效預防與輔導治療網路與手機沉迷方案,並應用在場域,有效降低中小學生網路與手機沉迷高風險;(3)透過教師培力、家長培力、社區與產業資源連結及大眾社會教育,擴大網路與手機沉迷的問題意識與改善方案的效益。
主要成果及亮點:(1)發展成癮學程與特色課程,修課人數達583人,跨領域工作坊人數達150人次,無網路生活教育營前工作坊與營後反思督導工作坊人數達425人次;(2)網癮三級預防場域實踐,包括:(A)一級預防:已發展磨課師課程、親職教育影片、宣導卡、提升動機、預防失控、延宕滿足等方案,提升學生健康上網知能態度,並透過社區產業連結及大眾教育(影片),增進對網路與手機沉迷的問題、成因及改善策略之認識,109年受益人次達11,050人次;(B)二級預防:協助台南市進行學生3C沉迷的篩檢,以針對沉迷高關懷群進行早期處遇,學生篩檢人次共逾80,000人次,其中沉迷高關懷群受益學生達23,351人次;(C)三級預防:舉辦第三期無網路生活營與三梯次家庭幸福工作坊,結合高成就、歸屬、愉悅及意義感活動,健康上網動機提升及預發失控因應技巧訓練完成22個家庭的網路生活親子營隊與家庭幸福工作坊,90%學員改善使用3C態度,100%家長提升3C教養的知能;(3)完成教師與專業人員培力、家長培力,受益人次達1754人次;(4)開發「逐步減量」與「訊息回饋」App,協助43位(達74.4%)手機成癮高風險同學顯著改善與脫癮。

高教深耕計畫110年補助案包括:
1. 王昭能教授團隊-「智慧水產養殖之科技導入」(種子型計畫)
 
以「環境衝擊與養殖經驗與技術的傳承問題」為議題,透過應用智慧型傳訊記錄器自動將監測資料傳送至雲端平台,結合人工智慧技術針對不同魚塭的飼料管理與水質監控,即時數據分析,提出最佳養殖方案,以制定配套措施改良與方案。
主要成果及亮點:(1) 透過實地參訪與課程PBL學習整合,學生從田調過程中學習智慧養殖推動與漁民之間的情感,並透過系統開發,增加師生所以致用之實務應用的經驗,共培育159位學生;(2)智慧養殖系統累計導入60座魚池;(3)培育在地養殖業者60位,可促進國內西南沿海偏鄉創新轉型以及提供年青人就業機會,更有機會孵化出智慧養殖在地化。(4)本計畫與工研院、水試所進行水質感測器相關開發,使用最新的5G資通訊、AI人工智慧技術,開發水產養殖智能專家系統。(5)AWS舉辦AWSome Day研討會,分享各種產業結合雲端技術的案例,當天近有300名師生共同參與。(6)     亞大師生團隊,以影片紀錄「智慧養殖」-「漁生」,榮獲2021第五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人氣獎。(7)亞大師生團隊開發出「迓地氣」網頁平台,能提早告知漁民天氣與水溫變化,減少魚隻死亡,獲「民生公共物聯網」AI競賽佳作。(8)協助撰寫《大學的社會實踐和永續創新─由阿罩霧出發的SDGs故事》專書。

2. 蔣育錚教授團隊-「開發可應用於食品安全及其供應鏈管理之AI人工智慧系統」(種子型計畫)
   
以「糧食安全與人民健康」為議題,開發之新興虛實整合之關鍵技術,來解決目前國際糧食安全與人民健康之重要相關議題。計畫執行重點包括開發新型的檢測晶片與新型的溫度感控晶片,用以檢測食品中重要的病原菌與監控食品的溫度,透過無線充電技術能提供晶片長時間主動發射訊號,擁有主動式RFID及被動式RFID的優點,帶動另一波的標籤革命,運用在食品安全上,能監控溫度的變化,全程監控搭配溯源及履歷機制讓商品更透明。
主要成果及亮點:(1)透過課程與工作坊,培育學生具備半導體晶片監控技術、實驗室認證等專業知能,共計1392人次。(2)協助廠商提升食安監控與檢測技術、創造經濟價值,提高國際競爭力,共計7件廠商輔導案;(3)開發新技術於食安檢測之應用,並透過合作計畫協助產業測試產品之抗菌性等特質,以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共計5件計畫案。(4)開發食品安全檢測與監控技術,「無線傳能即時感溫監控半導體晶片於食品安全之開發與應用」及「益生菌及病原菌之基因探針、引子及生物晶片之開發與應用」,獲2021國家新創獎-新創精進獎;(2)半導體感溫晶片」技術被GRB國家研究資訊系統與國家新創獎網站列為亮點介紹;(3)協助葛芮特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獲得「2021台灣優良精品大獎-國家生技大獎」;(4)參加BioAsia Taiwan 亞洲生技大展,以「食品安全把關新利器」為題展出;(5)出席AOAC研討會進行「食品安全檢測與監控技術介紹與分享」演講;(6)協助撰寫《食安管理與產業發展》及《大學的社會實踐和永續創新─由阿罩霧出發的SDGs故事》專書。

3. 薛榮銀教授團隊-「亞洲大學智慧農業品質、品牌認證平台-以科技導入稻米產業為例」(種子型計畫)
   
以「臺灣農業平均收入低、傳統農產運銷系統讓農民難有議價能力、農業人口老化、農藥殘留與全球競爭等問題」為議題,透過「亞洲大學智慧農業品質、品牌認證平台」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品質並有效協助農民建立農產品牌,以維持農民生計。
主要成果及亮點:(1)完成系統架構之建立與農產品影像專屬特徵之擷取,及農民與消費者端行動應用程式之架構設計,今年因疫情關係著重於優化使用者體驗;(2)將研究與USR融入課程,共計181修課人次;(3)與吾酶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辦理工作坊,培訓學生農試所專屬技術;(4) 舉辦智慧農業模型競賽與區塊鏈與商業模式競賽兩活動,每場各超過80名同學參與,透過培養學生對於本計畫相關技術知能及解決問題之創意思考能力;(5)協助撰寫《大學的社會實踐和永續創新─由阿罩霧出發的SDGs故事》專書

4. 蔡淵裕教授團隊-「偏鄉地區智慧化緊急檢傷及遠距醫療」(種子型計畫)

以「偏鄉地區硬體設備缺乏、軟體支援度不佳,民眾無法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資源」為議題,透過提供精準醫療診斷輔助與緊急檢傷服務,改善偏鄉地區醫療技術不完善的問題。
主要成果及亮點:(1)開發使用者皮膚照片擷取與呼吸錄影程式至鏡面系統中;(2)設計與開發以區塊鏈為基礎的跨院所醫療資料共享系統;(3)訓練學生透過問題解決獲得實務應用的經驗,共計培育30名學生;(4)與廠商簽訂一件合作案。

5. 廖岳祥教授團隊-「縮短中小學AI素養落差」(種子型計畫)

依據108課綱「AI教育化、教育AI化」之策略,以「偏鄉教育資源較少且相關資訊吸收不足,導致AI素養落差產生」為議題,針對偏鄉地區中小學提供「AI初級課程」及「AI進階課程」訓練,以活潑、生動、寓教於樂的AI課程進行教育,使參與學員在AI素養與AI應用皆有實質而正面的提昇,進而改善AI素養落差問題。
主要成果及亮點:(1)持續滾動修正AI初階課程及進階課程之設計;(2)完成6位種子教師之教育訓練;(3)協助訓練偏鄉中小學生421人次,包括15AI課程(309人次)3AI科普講座(112人次)

6. 林錫銓教授團隊-「『台灣轉型試驗文化』創新實踐計畫─阿罩霧人文劇場-II(萌芽型計畫)
   
以「闡揚霧峰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地方精神」為議題,透過舉辦節慶活動與培力工作坊,將「阿罩霧人文劇場」的文化觀光發展理念推廣深化,並引導同學進行跨領域之地方創價學習,以達到「闡揚地方文化精神」、「創新文化觀光產業」、「營造城鎮發展品牌」及「建構教育生態環境」之目標。
主要成果及亮點:(1) 成立「阿罩霧人文劇團」,研發5部人文戲劇劇本,在五個不同的文化資產點─舊教育廳、省議會、望月峰、光復新村、魚鳥公共藝術學院,完成五部戲劇的演出,並委請資傳系師生協助產出5款戲劇成果紀錄影片;(2)完成適用於戲劇情境之「劇場餐車」的視覺設計展示;(3)研發兩款以霧峰在地農產為食材的獨特劇場小吃,甚受好評;(4) 將遊程設計導入戲劇內容,讓同學進行創新遊程規劃,完成劇場式導覽遊程;(5)受彰化生活美學館邀請,參與日月潭「小鎮藝術節」的演出;(6)由時尚系師生設計研發多款霧峰花襯衫;(7) 經過110年度計畫的創新實踐,已經初步建構出霧峰戲劇性文化觀光創新體驗雛型;(8)協助撰寫《大學的社會實踐和永續創新─由阿罩霧出發的SDGs故事》專書。
7. 李明明教授團隊-「大學在地食農教育-農業價值創造與永續經營計畫」(萌芽型計畫)

以「銀髮營養、老化失能、食品安全」為議題,以跨領域團隊分工的方式,合作達成大學在地農業價值創造與食農教育計畫的目標:(1)智慧食養-高齡營養照護方案、(2)環境永續-安心食材、(3)品牌創造-推動銀髮食養專業形象,並透過上述三項行動策略方案,完成大學在地農業價值創造與食農教育計畫總目標。
主要成果及亮點:(1) 邀請業師協同教學設計講座課程,引領修課學生了解菇類栽培技術、菇類飲食保健的方法以及產業應用價值經驗;(2) 邀請業界師資辦理青年工作坊,與菇類產業鏈結之農友合作設計推廣菇類特色產品方案;(3) 完成食農教育導入大學部課程教學內容二門 (109-2 中藥生技食品與日常保健、110-1中醫藥養生產業經營管理),修課答139人次;(4) 完成109-2課程菇類食農教育創新創課課程一場(線上遠距同步),參與討論並完成討論單共計67位學生;(5) 完成食農教育創新創課工作坊課程二場、完成中藥與菇類產業應用專題演講一場,共計49位學生參與;(6)協助撰寫《大學的社會實踐和永續創新─由阿罩霧出發的SDGs故事》專書。

8. 柯慧貞教授團隊-「健康上網不上癮計畫」(萌芽型計畫)
 
以「全國中小學生手機與各類型網路沈迷」為議題,透過(1)發展相關課程,培育跨域大學生與研究生,提升對網路沈迷議題的社會關懷與問題解決能力,積極投入與協助解決E世代的新興議題;(2)發展有效預防與輔導治療網路與手機沉迷方案,並應用在場域,有效降低中小學生網路與手機沉迷高風險;(3)透過教師培力、家長培力、社區與產業資源連結及大眾社會教育,擴大網路與手機沉迷的問題意識與改善方案的效益。
主要成果及亮點:(1)發培育跨域學生投入議題修課達835人、跨域工作坊達652人、反思督導達158人;(2)網癮三級預防場域實踐,包括:(A)一級預防:已發展磨課師課程、親職教育影片、宣導卡、提升動機、預防失控、延宕滿足等方案,提升學生健康上網知能態度,並透過社區產業連結及大眾教育(影片),增進對網路與手機沉迷的問題、成因及改善策略之認識,110年受益受益學生達731人次;(B)二級預防:篩檢中小學生3C沉迷與早期處遇,受益達3915人次;(C)三級預防:首創無網路生活住宿教育營隊,降低青少年網路/手機沉迷高風險(有效改善率94%),569人次受益。疫期間開發引導學生「逐步減量自我調控App 」與「回饋訊息App」有效降低大學生手機成癮風險,達74.4%改善率;(3)教師與專業人員和家長培訓累計達7981人次受益;增進對網路與手機沉迷的問題及改善策略認識大眾教育,累計達39321人次;(4)協助撰寫《大學的社會實踐和永續創新─由阿罩霧出發的SDGs故事》專書。

 () 111年未來規畫
109年起,培育五個運用AI技術協助當今產業、政府及社區解決問題之創新USR種子實踐計畫:「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於智慧水產養殖之科技導入」、「開發可應用於食品安全及其供應鏈管理之AI人工智慧系統」、「亞洲大學智慧農業品質、品牌認證平台-以科技導入稻米產業為例」、「偏鄉地區智慧化緊急檢傷及遠距醫療」、「縮短中小學AI素養落差」,並持續支持「『台灣轉型試驗文化』創新實踐計畫-阿罩霧人文劇場」、「大學在地食農教育-農業價值創造與永續經營計畫」及「健康上網不上癮計畫」茁壯。
111年將持續支持上述計畫成長與深耕。並開始孵育新種子型USR計畫,包括「聽語社區推廣及復能計畫」、「守護野生動物及愛護霧峰友善計畫」、「偏鄉社區活化空間設計之創新實踐」及「為愛朗讀,用文字與插圖,帶領鐵窗裡的孩子看見世界看到未來」。